初冬的清晨,已经寒气袭人。6点多钟,天刚蒙蒙亮,淡淡的雾气在空气中缓缓流动。只见派出法庭的一名法官已经洗漱完毕,匆匆下楼,来到办公室查看起了卷宗。对于法官来说,办案前熟悉一遍卷宗,整理好思路,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提高办案效率。
八点钟,点完名回来,执行庭门前已有几位当事人等候。执行法官推开门,耐心地倾听申请执行人的诉求,随后又有三三两两的当事人陆续进出。接待完当事人,执行法官习惯性地翻了翻记事本,整了整卷宗,“今天去乡里转转吧?”“中啊!”于是,庭室的干警们麻利地带上公务证和一沓执行通知书出发了。
年关将近,立案大厅的当事人仍络绎不绝。看到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走进大厅,引导员连忙上前搀扶,问清诉讼理由后,将老人扶到了留守老人立案窗口。业务庭的法官们正忙着接待当事人,有的安抚着当事人的激动情绪,有的在向当事人释法析理。书记员们也脚步匆匆。楼道里人来人往,一派忙碌的景象。
“喂,你好,请问是××吗?判决书出来了,你今天有空的话来法院取一下吧?”书记员小魏拿到刚盖完公章的判决书,随即给当事人打了电话。“基层办案难在送达,有时送达基本消耗了一个案子一半的时间,像这个案子,事实很清楚,案情也很简单,原本可以很快结案的,但到现在也没找着人,送达不成,也结不了案”,承办法官发了发牢骚,无奈地摇摇头。基层法院的送达一直是困扰法官的难题,为了提高效率,八小时之外的送达成了常态。中心法庭的法官们决定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找人,这不,该吃午饭了,他们却带着文书出发了。
12点10分,午餐时间到了,吃饭的人明显少了些。这时,管理后厨的周叔电话响了。“留四个人的饭是吧!”接完电话,周叔感叹一句,“民庭在开庭还没结束哩。”临近年底,当事人和法官都希望案件能圆满结束,干警们要么在送达的路上,要么在执行的途中,都赶不上回食堂吃饭了。
时间匆匆而逝。16点30分,立案庭的书记员小韩来到行政庭和小程交流报结案件情况。小程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屏幕,桌子前摊放着报表材料,指尖飞快地敲打着键盘。16点50分,审管办的小夏开始在微信群里@各位书记员,就报结案件出现的问题与书记员们热闹地互动。
18点,已经下班半个小时了,法院大楼里依然灯火通明。业务庭的书记员们仍然端坐在电脑前,专心地报结案件。
20点零2分,“嘭!”一声厚重的关车门的声音从院子里传来,几名干警刚执行回来。对他们来说,早出晚归、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
法官们的工作一环扣一环,一天下来,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在“案多人少”的压力下,法官们默默扮演着定纷止争、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角色。“加班还是有成效的,今天中午开了个庭,成功调解了”,民庭的法官欣慰地说道。对于法官而言,只要能更好更快地维护当事人的利益,加班加点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