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郏县法院成功执结一起劳动争议纠纷案件,执行法官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灵活运用执行措施,既保障了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又帮助困境中的被执行人走出经营危机,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马某在郏县某家居店从事家居顾问工作。马某根据工作安排到外地选购家具,在返回郏县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致使马某受伤住院。事故认定书认定马某在此次事故中无责任。之后,马某申请工伤赔偿,但因双方未签订劳务合同,郏县某家居店不认可与马某存在劳动关系,否认马某为工伤并拒绝赔偿。马某诉至法院,郏县法院判令郏县某家居店支付马某各项费用275455.38元。判决生效后,该家居店未按生效判决履行支付义务,马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法官接手案件后,网络查控系统反馈该家居店名下无可供执行财产。执行法官第一时间展开调查,经实地走访发现,该家居店因市场环境变化,经营状况不佳,若按照常规方式强行执行,不仅难以足额清偿债务,还可能导致该家居店彻底失去生机,申请执行人的权益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执行法官考虑到该家居店非恶意逃避债务,且有一定的还款意愿,只是暂时遇到困难。执行法官决定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多次主动联系家居店负责人,耐心倾听他的困难和诉求,表示法院会在依法保障申请执行人权益的前提下,尽可能为他提供一定的缓冲时间和帮助。在执行法官的不懈努力下,该家居店负责人深受触动,主动向执行法官表示愿意积极履行还款义务,并制定了详细的还款计划。与此同时,执行法官也积极与申请执行人马某沟通,向他说明该家居店负责人的实际情况和还款诚意。马某在了解情况后,对该家居店的处境表示理解,同意按照还款计划分期偿还。
最终,在执行法官的见证下,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该家居店向亲朋好友筹钱先行偿还了部分欠款,剩余部分每个月15号该家居店负责人准时将款项打至法院账户。这起案件,不仅成功化解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也彰显了司法的人文关怀,弘扬了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