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持政水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法治即是基本方式,又是基础支撑。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我们走上探索和实践法治的道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正式写入宪法;2023年,党的二十大精神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推进中国法治建设,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专章阐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彰显了我们党不仅是敢于革命、善于建设、勇于改革的政党,更是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建设法治的政党,是我们党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宣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创造性的论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更高标准和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新图景,法治中国建设掀开了新篇章。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工作中的生动实践。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一切工作之魂,也是中国发展的“定海神针”。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将党的绝对领导贯穿在立法、司法、执法的方方面面。突出抓好政治理论学习教育,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法治建设方面要始终沿着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和方向坚定前行。坚持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认识和推动司法建设,提升服务大局前瞻性、精准性、实效性,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各个方面落地落实。
在司法中践行司法为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法院要以人民群众司法需求为第一信号,依法履行审判职责,树立底线思维,坚决防范暴力犯罪和跨境犯罪,加大对网络传销、侵犯个人信息等各类犯罪的惩治力度;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维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坚持人民至上,依法支持劳动者和弱势群体在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合理诉求,保护群众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咨询、诉讼和解纷服务。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立场,保证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要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发挥立法执法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重要功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