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专项答题(二)

发布时间:2021-07-26 08:31:21


1、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    ),深刻改变了(    ),深刻改变了(    )。

A.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B.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C. 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2、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    ),彻底结束了(    ),彻底废除了(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A. 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B. 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C. 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D. 根本社会条件

3、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    ),推进(    ),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    )和(    )。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 社会主义建设

C. 根本政治前提

D. 制度基础

4、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     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    )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    )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    )。

A.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B. 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C. 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

D. 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5、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    ),(    ),(    ),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    )。

A.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B.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C. 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D. 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6、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    )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    )!

A.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B. 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7、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    ),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    ),锤炼出鲜明的(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A. 伟大建党精神

B. 精神谱系

C. 政治品格

8、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    )(    ) 行!(    )(    )(    )(    )(    )  

9、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    ),是党的(    ),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是党和人民历经干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

A. 走自己的路

B. 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 正确道路

10、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勇于(    )   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关闭窗口

您是第 3882373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