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业外作品

大运河游记

  发布时间:2017-04-24 16:02:13


    一般说来,即排除宗教意义上的因素,一个男人,当被另一个男人想起时,总是充满敬意乃至感动的热泪盈眶,是很难的;而另一个男人,当被一个国家的男人想起时,都充满敬意乃至感动的热泪盈眶是很难、很难的。——但你做到了,周恩来。

    在这海棠花盛开的时节,我同好友来到了周恩来的故乡——淮安,一座京杭大运河的小城。淮安,古称“淮阴”。古末口,是沟通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的一条重要纽带。

    周恩来,姓周,祖籍绍兴,据说与鲁迅是选房亲戚。许广平建国后曾赠送周恩来一套鲁迅全集:名恩来,意为恩惠终将到来;字翔宇,意为腾飞的大鸾。

    沿着风景秀丽、安静整洁的翔宇大道,我们一行径直来到了周恩来纪念馆。在导游的带领下,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周恩来的汉白玉,此刻的周恩来清瘦而俊朗,似座而欲行,雕塑把总理一生为民操劳、鞠躬尽瘁表现的淋漓尽致,看上去让人肃然起敬。

    往后是周恩来的青铜雕像,周恩来叉腰而立,开朗而坚定,深情的注视着远方。但铜像似乎有些丰满,导游告知我们说这是淮安人民的心愿,希望他们的总理永远健硕。可遗憾的是,事实并未随淮安人民之所愿。

    在仿北京西花厅的建筑里,总理生前办公室的原物,被完整的搬迁至此。环视周总理的办公室,我们再次被总理的清朴所打动。这里没有名人字画,没有奇石珍宝,没有高档家具,只有墙上的地图和办公室桌上几张白纸、铅笔,连同一盏青色的台灯,默默的诉说着总理的辛劳。如果说有什么电器的话,那就是一套随时准备抢救总理生命的医疗设备。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仰起头做着深呼吸,努力平静自己的心情,好不让那早已盈眶的泪水流下。

    我想起了在成都,在武侯祠,诸葛亮的声音:陈,在成都,有槡八百柱,薄田十五顷,弟子之需自有余饶......而你周恩来,既无桑榆,也无薄田,甚至无子女,你把你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你所热爱的人民。

    突然,我感到跟随我身后的导游声音有些异样,我回过头来,惊诧的发现这位90后姑娘,竟然也是泪水涟涟。我大为惊讶,我去过不少地方,见过很多导游,一般他们都是呆板的背着导游词,木讷的应付着游客的询问,想着这场导游尽快结束。可这位小姑娘却不是这样,她的言语中充满激情,而且还告诉我们很多细节,像周总理的卧床为什么前后高度竟相差15厘米,那是因为日夜操劳的总理心脏不好,为了便于血液的回流,睡觉时只好是脚高头低。望着这位风华正茂、泪水盈盈的姑娘,我原以为周总理只是让我们这些70后、60后甚至之前的人感动。但我错了,环顾周围这些不断用纸巾擦拭眼角的老年人、中年人以及青年人,周总理他不仅让一个国家的男人为他感动,而且让一个国家的女人也为他感动,这种感动不分年龄、性别和阶层。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周恩来的工作照前,这是总理生前最后接见外宾的工作照,总理难掩的疲惫,看一眼就让人心疼不已。记得在读大学时,我读过尼克松的《领导者》(又译《领袖论》),这位美国前总统在书中充满敬意的描述了周总理为自己的国家忘我工作的辛劳和疲惫,当时我并没有什么直观感受。而现在,我站在这副照片前,才有了切切实实的感受。褐色的老年斑爬满了总理的脸庞,消瘦而单薄的身体已支撑不起这套中山装,仅三十一公斤的体重,即使坐下的沙发也毫无压痕!什么是鞠躬尽瘁,周恩来,他就是最好的诠释!呜呼,长歌当哭,说什么男人膝下有黄金,说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周总理,如果馆内环境允许,我愿携我同行为你长跪不起,流泪到天明。

    最后,我们来到纪念馆最后一个厅室,叫送别厅。望着缠绕着黑纱的灵车,在导游姑娘动情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朗诵中,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了。我夺门而出,伫立在那盛开的海棠花丛中,很久很久,任泪水在春风中肆意挥落。此时的海棠花正随风飘洒,地面已被花瓣覆盖,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海棠花的清香,那是总理,不,是先贤品格的芬芳正洒满神州。悄然想起,一首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在得知邓颖超与周恩来竟同用一个骨灰盒感慨之余而作的小诗:

    山川邀君来,

    清风送君归。

    临涯问尧神,

    神亦泣然然。

    在步行出纪念馆的路上,我和我的同行都默默无语。那仿西花厅园中的小湖依然清澈平静,在春风的吹拂下,波光粼粼......那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朋友,也许生活工作中有许多的烦恼,也许你会诅咒社会阶层的固化,也许你会怨恨单位未建立起良好的奖惩机制,但这都不算什么,想想我们的周总理,你没有理由不爱岗、不敬业。朋友,为了我们日渐强大的国家,也为了我们自己和家人更体面、更富足的生活,你没有理由不勤奋的工作。

    热爱你的岗位吧!坚定的走下去吧!朋友,在这路上有周恩来总理品格的芬芳与你相伴,你并不孤独!


关闭窗口

您是第 3881657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