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提高送达效率,确保送达质量,提高结案进度,郏县法院结合实际,在审判实践中积极探索,采取多项措施创新送达机制,破解送达难题。
一是规范信息登记。充分发挥原告的协助作用,在立案阶段,要求原告提供双方当事人准确的联系方式和地址,并对地址签字确认,明确原告义务及不能送达的法律后果。对有诉讼代理人的,要核实诉讼代理人的基本信息,并告之不提供当事人详细信息的法律后果,从源头上减少送达不能现象。
二是搭建送达网络。运用好社会资源,构建基层送达网络。加强法院与基层组织的联络互动,与当事人集中的村、社区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工作人员人熟、地熟的优势,调动街道办、两委会工作人员积极配合送达。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设备,建立电子化送达网络。对当事人提供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收悉地址的,可通过发送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送达诉讼文书。
三是分组集中送达。针对案多人少、审判任务繁重的现状,灵活推进分组集中送达。根据庭室案件排期情况,合理安排法官、书记员分组送达,同时依据当事人抵制提前规划送达路线,确保在一条路线实现多个案件的一次性送达,以节约司法成本,提高送达效率。
四是调整送达时间。一方面,打破8小时工作制,实行错时送达。对外出工作或故意躲避送达的被送达人,充分利用清晨、午休、晚上的休息时间到当事人家中、工作地点进行送达,通过打时间差,完成送达工作。另一方面,对于久送不达的重点案件,送达人员主动放弃双休日和节假日,选择被送达人在家可能性较高的时段,提高送达效率。
五是加强法制宣传。日常工作中,认真做好释法析理工作,消除当事人的心理包袱,并告知消极对待诉讼的后果,强化其责任意识。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教育群众不要故意躲避法律文书送达,向社会群众讲解签收法律文书是公民应履行的法律义务,增强其主动接收法律文书的自觉性。